青山秀水颂英雄----记安徽农垦舍己救人职工杭世江
发布日期:2010-05-05 浏览次数:3268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题记
2010年4月19日,是春天里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而对于安徽农垦白米山农场的职工和周围村民来说,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中午,一位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山里汉子,在看到有人落水的瞬间,不会游泳的他来不及脱衣和脱鞋,奋力跳进激流中,他把生留给了被救的人,把死留给了自己。
好人杭世江就这样走了,这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山里汉子,他走得是那样的义无反顾。
而他的家庭却是一个旁人无法想象的贫困户,上有90多岁的父母双亲、下有智力迟钝的儿子,还有体弱多病的妻子以及10多万元的家庭债务……
在杭世江牺牲九天后,笔者走进白米山农场,满含眼泪倾听了街坊邻居、同事亲友、认识与不认识的近百人向我们叙述的一位普通农工平时悄然无声地为乡亲们所作的那么多的好事,深深感悟了一位善良、忠厚甚至有些木纳的憨汉人性中朴素而又令人感佩的人格力量和乡邻们对这位真心英雄的深切哀悼和不尽的追思。
激流救人 壮士一去不复还
杭世江的家位于白米山农场场部嘉山集附近的三分场,那是两间低矮破旧的小瓦房,门前的油菜花在春风中绽放,绿油油的麦地搭起丰收的架子,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几亩精致的松树苗圃构成了一个田园式的小农庄,这是勤劳汉子杭世江生前苦心耕耘的全部家当。
一条源自老嘉山山泉的小溪沿着山脚蜿蜒而下,从杭家南边绕过,一路奔向下游的清流河,小溪将上游的嘉山村河东村民组与农场三分场连在一起。平日里,溪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两岸的农工和村民们在这里搓衣、洗菜、淘米、捕鱼……溪上一座水泥桥是连接嘉山村与范河村的唯一通道,这座桥就在杭家附近,桥面不足3米宽,中间低两头高,像马鞍的形状,这是为了涨水时让溪水从桥面上漫过去,因此这座桥又被当地村民叫作“漫水桥”。
今年4月18日至19日,张八岭镇、白米山农场及周边区域连降暴雨,引发山洪。19日中午,平时不足一米深的溪水陡然之间涨到3米左右。当时,洪水漫过桥面六七十公分,一向温顺的小溪水突然变成了发怒的猛兽。当天中午12时20分左右,杭世江正在桥头就着溪水刷洗鞋子,因为桥面上有水,老杭当时还穿着雨靴。这时一位妇女正骑着自行车准备侥幸冲过桥面,由于车速太快,洪水太急,妇女连人带车掉入洪水中,她在激流中边挣扎边喊救命。杭世江见状,来不及脱下厚厚的衣服和笨重的靴子跳入水中救人。不会游泳的杭世江一边拼命与洪水搏斗,一边紧紧抓住落水妇女,用尽力气将她推向靠近岸边的一棵白杨树,而杭世江本人却被激流吞没了。被救妇女用力抓住树干,一边爬上岸,一边大声喊:“快来救人啊!快来救人啊!”
这时,杭世江的妻子单而英闻讯从家里冲出来,此时的她还不知道丈夫有生命危险,当被救妇女告诉自己是“一个洗鞋的人”因为救她而被洪水冲走的时候,单而英强忍悲痛,用尽全身的力气呼救:“小勇爸,快上来啊!”。
住在附近的农场职工和村民听到呼救声,火速飞奔过来。在三分场党支部副书记黄义河的指挥下,现场群众自发组成搜救队迅速下水救人,有几个“队员”还穿上了救生衣。张八岭派出所民警得知消息后赶来增援,这时现场救援人员已达300多人。
乍暖还寒的春天,人们还穿着御寒的衣服,溪水显得寒气袭人。搜救人员分成三个小组,一组在上游用渔网拉寻,一组在下游拦截,清理河道杂草,开挖新的泄洪口,增加泄洪量,第三组沿河道巡查搜索。岸边围观的群众双手拢成喇叭状,大家高声呼唤杭世江的名字:“杭世江!杭二哥!你在哪儿啊?”呼喊声在山谷里回荡,震得油菜花直摇晃,但没有任何回应。
搜救人员在冰冷的水中苦苦搜寻了两个多小时,杭世江生前打过短工的施工队甚至调来了挖掘机,在现场搜寻,仍一无所获。下午3时25分,人们在下游河道里终于找到了杭世江的遗体,此时的杭世江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衣服上沾着泥浆,一只靴子被挣脱,手臂还保持着推举的姿势……
小镇空巷 千余乡亲送好人
青山无语,芳草垂泪,溪流呜咽。
284个花圈,排列在通往杭家的路两边。
黑白相间的花圈与即将凋谢的油菜花连在了一起;哀乐低徊,编织着忧伤的情景……
一连三天,常住人口仅有1000人的农场场部所在的嘉山集,千人空巷,农场乡亲和附近村民们纷纷赶来为一位好人送行。
在吊唁的人群中,有农场、嘉山集邮政、信用社、学校等单位的领导,也有农场职工群众,还有周边的村民;既有有耄耋老人,也有莘莘学子。还有路远一些的,他们从来不认识杭世江,却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前来献上一份崇敬和哀思。
嘉山村河东村民组村民、今年83岁的老太太李甲荣听说了杭世江遇难的消息,不禁老泪纵横。她严重的驼背,行动很不方便,但还是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彳亍了半里多路,来为好人杭世江送行。老人哽咽着说:“老二啊,大好人啊,走了,太可惜啦!”
村民华中刚拨开人群来到杭世江遗像前,这位聋哑青年的哭声就像打雷一样惊天动地,他一边嚎啕痛哭,一边用手比划着,向周围的人“说”着杭二哥生前对他的好……
附近嘉山集中学和中心学校的孩子们也赶来吊唁,他们原来并不认识杭世江,他们同样为英雄舍生忘死的壮举所动容。
被救妇女名叫江玉芝,是嘉山集居民,她充满感恩地在挽联中写到:“恩人杭世江千古、涌泉相报只恨太迟!”,在众多的花圈中,有一幅挽联格外引人注目:“真英雄见义勇为,大好人千古流芳!”。
得知杭世江的感人事迹,安徽省农林水工会、滁州市总工会先后赶赴杭家慰问。
4月28日,安徽省农垦事业管理局领导赶到杭世江家中慰问并对善后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同时,安徽农垦工会向全省农垦工会系统发出“向杭世江同志学习”的倡议。临近的方邱湖农场、潘村湖农场和大圹圩农场等单位也纷纷派人前来慰问。
各级领导来看望的时侯,杭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提出任何要求。妻子单而英一直低着头,仍然沉浸在对丈夫突然离世的悲痛中,她的身体显得十分虚弱,如果没有人搀扶,随时都有可能倒下来。两位90多岁的高堂双亲拄着拐杖,坐在儿子的遗像前发愣。20多岁的儿子杭勇成家不到一年,在这之前他一直在外打工,父亲走了,他决定留在家中,接下父亲留下的农活儿,同时照顾好爷爷、奶奶和体弱多病的母亲,他要像父亲那样撑起这个困难的家。
诚实做人 “憨二哥”的本色人
4月29日上午,笔者再次走进杭家小屋。春日的阳光打在屋顶的瓦片上,脸色苍白的单而英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望着门前的油菜花,陷入了对丈夫的思念,杭勇搀扶着90多岁的爷爷在门前的院子里散步。门前的白杨树静静地伫立在风中,小溪淙淙流过,仿佛这里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杭世江今年58岁,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退休后他可以拿到不算多却足以颐养天年的养老金,像农场许多职工一样过上比现在稍微宽裕一些的生活,可他走得太匆忙,顾不上和家人说上一句话,来不及和乡亲道个别。
而在乡邻们的眼中,杭世江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他的个头不到一米六一,走起路来还带点罗圈腿,衣着朴素,挂着时下少见的补丁,甚至显得有点邋遢的样子,总是留着山里男人的小平头,一张方正的脸上带着憨憨的笑容。他的眼神里却有着不为人察觉的忧郁,那是对儿子幸福和妻子身体的深深的忧虑。他平时少言寡语,喜欢两手插在袖筒里。他卷起裤腿下地,往往是地里活儿最忙的时候,哪里活儿最忙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忙活的时候也没忘记点上一根纸烟,满足地望着麦地、菜花和潺潺的溪流,他静静地享受着山里人忙碌而又平凡的生活。
杭世江兄弟姊妹六个,他排行老二。当地人喊他“杭老二”,甚至连一些年轻后生都这样称呼他,他总是憨憨一笑,从不计较。而更多的人尊称他为“杭二哥”,甚至包括七八十岁的老人,每当这个时候,“杭二哥”也不推辞,只是憨憨地笑着应答。因为“憨”和“杭”谐音,久而久之,人们都喊他“憨二哥”。
无论是在曾经工作过的米厂当工人,还是在二分场种地;无论是住在大冲老家,还是后来在嘉山集旁边三分场的小村落里,杭世江留给人们的印象就像山林中的一棵普通的白杨树,日复一日地默默奉献一份绿,默默坚守着一份诚实。
由于自然条件差,白米山一直是安徽农垦典型的贫困农场,境内土地总面积14余万亩,其中耕地仅1.7万亩,剩下的全部是林地。境内最高的山峰为老嘉山,海拔332米。农场地形起伏、丘冲相间,沟壑纵横。由于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低,逢灾年更容易歉收。当地老百姓有句顺口溜:“白米山,缺米粮,石子赛过土坷垃,今年欠、明年荒,有女莫嫁山中郎”。
杭世江家里日子过得紧,仅靠10多亩地的收入远远不够家庭开支,为了儿子结婚,他欠下了10几万元的债务,但作为农场职工,他却从来没欠过农场的一分钱费用。
杭世江的内弟在白米山农场担任场办主任,而老杭搬到三分场后,他所承包的15亩耕地和林地开始几年直接由农场机关收取相关费用。有人劝他:“你家里这样困难,机关里又有人,能赖一点就赖一点嘛。”可是杭世江却从不欠应上交的一分钱,每年秋收时节,他都是第一个到场里上缴费用。有人说他憨,还有人说他“脑子缺根筋”,他却憨憨地一笑说:“谁个家里没有困难?场里也有困难,缴费是应该的,这个巧咱不想!”
为了养家糊口,他除了种地,闲时就到镇上的施工队干一些泥瓦匠的活计。干活时,他从不偷懒耍滑,别人挑五十块砖,他却挑五十五块。有人说他傻,他只是憨憨地一笑。因而当地包工头都争着用这个工地上难得的小短工。
乐于助人 白米山下“雷锋式农工”
杭世江出生于农垦世家,当1956年白米山农场建场时,杭世江的父亲就是血气方刚的第一代垦荒人。那时,年幼的杭世江跟随父母转战荒山秃地。因为家里穷,他没有念过一天书,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参加劳动,成为农垦的一位新兵。受父辈影响,他从小就有古道热肠,在山野和麦田之间来回奔跑,为父亲和其他拓荒的叔叔送水送饭。1975年兵团期间,二连一位老战士犯了老胃病,极度痛苦。当时的医疗条件和交通条件都很差,需要到20公里外的小镇上抓中药。身强力壮的杭世江冒着风雨,在崎岖的山路上徒步往返40多公里把那副珍贵的中药送到老战士手中。这个时候,杭世江脚底磨破了泡,已经两顿没吃饭了……
和杭世江一起搬到三分场的老邻居梁月凤至今还清楚得记得,二十年前,她在干活中不小心扭伤了脚,当时的二分场地处老嘉山的山冲里面,远离医院,杭世江硬是背着梁月凤翻山越岭赶了20里山路,把她送到医院治疗。
在二分场呆过的人都知道,杭世江有个手艺,那就是堆草堆。他堆的草堆稳固牢靠不漏水,不容易坍塌。当地分场居民点的1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草堆年年都是杭世江堆的。他家农活再忙,只要有人找到他,他立马放下手里的活儿,乐此不疲地帮忙忙这忙那,久而久之练成了绝活儿
嘉山村坐落在白米山农场三分场境内,其中的河东村民组离杭世江的家最近。据当河东队村民王献兵反映,杭世江来这之前,这里的住户和河东村民关系闹得很僵,经常有村民到这菜园子里偷菜,甚至经常由小的口角升级为“战争”。
16年前杭世江刚来的时候,当地村民觉得“杭老二”人老实,好说话,少数人有意无意地拿他寻开心。而杭世江总是憨憨地一笑,不放在心上。他把种的新鲜蔬菜主动送给村民们分享,河东村民组4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没有谁没吃过杭世江种的菜。不仅如此,杭世江经常帮村里人干活,堆草堆、插秧、翻盖屋面等等。天长日久,村民们对杭世江由轻视到敬重、由隔阂到亲密,大家成了无话不说的好邻居。杭世江家人不在家的时候,门一般不用锁,村民们借啥东西,不用打招呼,拿了就走,还了再说一声。因为有了杭世江,场村亲如一家人。
杭世江平时收入不高,生活十分节俭,但他从不贪别人一分钱的小便宜,相反,为大家做事,他应得的收入甚至也分文不取。去年春天,河东村民组修路,缺少砂石料,村民们找到老杭,问他要地头坝子边的砂石,一共拉了17车泥沙,少说也要2000块钱。可老杭二话不说,没收一分钱,又只是憨憨地一笑。
三分场党支部副书记黄义河深情地说:“在杭世江生前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他留给人们的记忆是平凡得再也不能平凡的一个人,就像小溪边的小草;但他所作的好事就像门前麦地里的麦穗,看得见,数不清……”
我本善良 孝心爱心绵绵不绝
因为从小家境困窘,杭世江把念书的机会让给了其他兄弟姐妹。六个姐妹兄弟,目前数他家最寒酸,其他人几乎都受过中等以上教育,后来大都走出农场在外地工作,日子过得比他红火。杭世江总是穿着一套灰色的洗得发白的上衣,似乎从来没穿过皮鞋。他生前只照过一张照片,那还是几个月前儿子和媳妇结婚当天,一家人欢天喜地地拍了个全家福。人们很少看到他买鱼、买肉,他和妻子常年吃素。
可是,就在他牺牲的那天上午,他还专门为父母买了二斤猪排骨,中午准备为二老炖汤喝,没想到这顿“孝心汤”还没做成,竟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心时刻。这几天,90高龄的父母双亲从来不到儿子生前的房间,也从不看儿子的遗像,更不愿提到杭世江的名字。在他们看来,儿子就像门前的小溪水,始终就在眼前,是活生生的,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的身边。
杭世江对自己的父母恪守孝道,对分场孤寡老人同样有一颗孝心。已故五保户刘续林生前生活困难,杭世江默默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义务,送菜、送米、送油还不算,还经常为老人灌液化气,代买其他生活用品。有人说,杭世江就像老刘的儿子一样孝顺,直到把老人养老送终。
杭世江的家离嘉山集很近,他完全可以把种的菜拿到集市上去卖,以贴补家用。起初,他确实卖过菜,可是后来,看到周围邻居们都喜欢吃自己种的菜,他就开始“提篮送菜”,有人说这是“爱心菜”。
杭世江家门前的“漫水桥”连接着山上的集镇,连续下坡高差达50多米,他时常在桥头转悠,寻找着上下坡需要帮助的人,特别是每当阴雨天气,他更是守候桥头,经常从此经过的老人和孩子,谁没曾接受过杭世江的搀扶!
聋哑青年华中刚的妻子有智障,因为双双残疾,没少遭人白眼。可杭世江却从不歧视他们,反而很喜欢他们,他知道小夫妻俩不会种菜,就常年为他们义务送菜,经常帮他们干农活。农闲的时候,他还和华中刚一道去施工队打短工,两人成了忘年交,华中刚的姐姐哭诉说:“弟弟家的三亩地,这么多年多亏了杭世江帮着打理!”
杭世江既非党员,也非农场干部,也没评过先进,他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农工,但他的质朴与善良始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好人杭世江永远地走了。
生生不息的小溪水,依然在呼唤着你的名字,咏叹着你的生命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