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圹圩农场: 科技兴农结硕果
发布日期:2006-04-20 浏览次数:2047
一是推广机械化插秧。为提高水稻栽插作业功效, 降低成本,缓解农场农忙时人力紧张的局面,大圹 圩农场于2003年引进水稻机插秧推广项目。近年 来,农场共投资120余万元,购置激光平地仪两 套,插秧机76台,推广机械化插秧14900亩,为农 场节本增效207万元。通过3年的试验、示范、推 广,总结出了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快了农场水稻生 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提高了功效,降低了成本,同 时对周边农村起到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取得 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机械化 插秧推广项目”获得了安徽农垦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是开发富硒大米。大圹圩农场所产的“倮倮”牌 大米为国家绿色食品,为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 增强产品知名度,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农场与科 研单位合作,引进了高效富硒肥,并在水稻生产上 应用。在国内较早地进行富硒食品的开发。截止 2005年,农场水稻生产上应用富硒肥累计面积达 36000亩,生产富硒大米876万公斤,为农场增加经 济效益402.96万元。在开发富硒大米的4年中,农 场通过在水稻生产中采取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 合的办法,既确保了富硒大米的生产效果,又保证 了“倮倮”牌大米作为绿色食品的安全性,在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 进步。2005年,“倮倮”牌大米被授予“安徽省名 牌农产品”称号,“万亩富硒米开发工程”也获得 了安徽农垦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是规范农业生产技术。当今世界,为保证食品的 优质、安全与营养,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正成为一 种趋势。大圹圩农场较早地了解到这一点,在全场 各项工作和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强调了规范化与标准 化。在总结了历年的生产经验,参照国家出台的政 策、标准,向相关工作做的比较出色的单位取经 后,结合农场实际情况,制订了《大圹圩农场水稻 栽培技术规程》和《大圹圩农场小麦栽培技术规 程》。针对农场推广的机械化插秧和富硒米开发项 目,制订了《水稻机插育样秧及高产栽培技术规 程》、《大圹圩农场富硒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和 《安徽省大圹圩农场“倮倮”大米企业标准(富硒 米)》。这些《规程》与《标准》的制订,为农场 农业的丰产丰收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倮倮”大米 的优质,营养、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农场产品 开拓市场提供了信誉保障。
四是推进种子产业化。科技兴农,良种先行。近年 来,农场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强化完善了农场种 子产业的软硬件设施。与省内外多家科研育种单位 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购买品种权与合作开 发等办法,平均每年引进区试稻麦新品系70多个, 示范推广稻麦新品种(系)在10个以上。经过不懈 的努力与开拓,今天的大圹圩农场已成为远近闻名 的稻麦良种基地。农场小麦种子的销售量由2001年 的166.2万公斤,上升到2005年的889万公斤,水稻 良种的销售量由2001年的13万公斤,快速发展到 2005年的155万公斤。5年内共完成稻麦良种销售 2342万公斤,为农场实现产品增值1171万元,为家 庭农场增加收益281万元。
五是发展循环农业。近年来,农场充分利用机械、 资源和技术优势,采取得力措施,在农场全面推行 稻麦秸秆还田技术。目前,农场每年的作物秸秆还 田面积达到3.1万亩次,还田量达到每亩每年700公 斤。通过实施以秸秆还田为主要内容的沃土工程, 农场农田的土壤理化性状有了很大改善,实现了生 产资源的循环利用,保证了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 了农场的绿色食品生产。
此外,农场正在试验示范的一些科技项目也都在顺 利进行,并取得了预期效果。如功能大米的开发, 2005年,农场引进种植了500亩功能性水稻“嘉禾 218”,并向市场提供了18万公斤有降血压功能的 大米,每公斤价格较常规粳米高出0.8元,为农场 增加收益15万元。(郑运章)
- 上一篇:新农村示范场建设进入宣传阶段
- 下一篇:农垦干训班来场考察工作